除湿排气螺杆演变
谭文玉13452245359
本人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接近10年,从除湿排气螺杆这个概念出来到现在除湿螺杆几代产品的试制销售,对这个产品自信比一般人理解得更多一点,我仅对我所掌握关于除湿排气螺杆的结构和优缺点进行分析评估,希望用这篇短文引发关于注塑机行业技术大咖们进行技术讨论。
除湿排气螺杆第一代原理和结构分析:螺杆以6-7段为基准,其中1-3段为后压缩混炼段,1-4段为前送料压缩段,两段送料比例大于1:1.2,即下料送料以每分钟100克,在前段必须高于120克的送料能力,再加上温度等不可预料的原因,甚至达到1:1.3倍以上的比例,在下料上方增加一组下料控制螺杆,该控制下料速度必须稍低于送料压缩段的送料能力,在前后两段之间上方开排气口,此结构简单,除湿效果明显,非常合适生产周期要求不高的客户,对技术人员要求比一般高,主要体现在下料控制精度和产品射出重量的匹配性,下料量大失去控制目的,下料慢又降低生产效率,提高生产时设备负载周期。在一代除湿排气螺杆设计上由于几个必要因素限制,螺杆不可设计高速生产。
除湿排气螺杆第二代分析:在螺杆结构与第一代大同小异,在送料能力大幅提升,溶胶能力接近普通螺杆送料能力在生产中利用注塑机参数,基本可以保持与普通注塑机的生产频率,大幅降低,在前后两段中间设计了水汽原料分离螺杆,此结构从成本来说稍高于普通螺杆,优点很明显,缺点也同样明显,如温度控制非常敏感,部分材料3度温度就可改变很大工艺参数,又如停机时间不可时间过长,会引起原料从排气口喷出影响生产,再如水汽分离装置会有原料积累的弊端造成黑点和杂色等不良产品,再就是要求使用单位环境的稳定(机器、工艺、人员操作)。
除湿排气螺杆第三代,结构才有双料筒模式,可双料筒溶胶和单料筒溶胶模式,螺杆设计上已经达到最简洁,无下料控制装置和排气装置,气体从第二组料筒尾部排出,操作简单,接近普通注塑机操作模式,对温度和技术员等人员无特殊要求。在技术上已经简化到超简洁,此结构除湿效果强过第一代和第二代,由于压缩比不高,对大部分原料均可通用除湿能力。缺点是造价比第一代第二代偏高10%左右,射台结构复杂,配件越多即存在潜在问题越有机会出现。
通过几代产品不断对比,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自己预算和使用人员进行设备采购技术评估,合适自己公司才是最好的设备,不是嘛?